西安市藝術學校,前身是1970年9月成立的西安市文藝戰士訓練班(簡稱文訓班),1981年8月經西安市人民政府批準,易名西安市戲曲學校。1983年12月,經省、市政府批準,改建為綜合性中等藝術專業學校,定名為西安市藝術學校。
西安市藝術學校,經過近40年的發展,現已成為初具規模的綜合性中等藝術專業學校,在西北地區享有盛譽。目前有教職工126人,其中教師專職76人。有校辦公室、人???、教務科、學生科、招生辦、總務科、演出科等七個行政科室,開設有舞蹈學科(中國舞、民族舞、民間舞、芭蕾舞等)、音樂學科有聲樂(民族、美聲、通俗)、器樂(中國樂器、西洋樂器等)、戲曲學科(秦腔表演)、美術學科(美術繪畫、舞臺美術、室內設計、裝潢設計、動漫設計等)、學前教育學科等六大學科十幾個教學專業,在校生近1000人。
古城西安,是陜西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。歷史上曾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,以歷史文化遺跡聞名中外。為了適應經濟建設和文化藝術事業發展的需要,從六十年代初就已開始籌建工作。1960年3月經省政府批準,曾成立了“西安市文化藝術學校”,招生舞蹈表演、戲曲表演、器樂伴奏三個,招收學生96名,分別由歌舞劇院、易俗社、三意社代管,校長由市文化局局長兼任。1962年初因三年自然災害困難而停辦?,F在的西安市藝術學校是在西安市文藝戰士訓練班的基礎上改建而成,辦學經歷和教學情況大致分為兩個時期。
一、 西安市文藝戰士訓練班及戲曲班學校時期(1970—1983)
這個時期是學校的籌建時期,工作分兩個階段,邊籌建、邊教學。。
文訓班階段(1970—1981)
“文革”中戲曲劇團受到沖擊,傳統戲禁演。為適應“樣板戲”為主的現代戲演出的需求,市革委決定1970年9月(批文12月)成立“西安市文藝戰士訓練班”,經兩年周折,校址從胡家廟工人文化宮遷至長樂影劇院至今,修建排練場和部分校舍。教職工從開始10多人增加到50多人。1970年9月建校首次招生245名,分秦腔、豫劇、京劇、歌舞等四個專業班。由于校舍、師資、設備等困難,到1973年3月,僅剩秦腔班88名學生,其他均已轉交給有關劇團培訓。這時又將秦腔班分為戲曲表演、器樂伴奏、舞臺美術三個專業繼續培訓。這批學生經七年培訓,于1977年10月畢業,全部分配到市秦腔二團工作。這階段教學是以“樣板戲”為主的秦腔現代戲,先后教排并在城鄉實習演出了大型秦腔現代《沙家兵》、《智取威虎山》、《紅嫂》、《杜鵑》、《血淚仇》、《小八路》、《八一風暴》、《楓葉紅了的時候》、《灞河春》等九個大戲,教排樣板戲片斷和秦腔、眉戶、歌舞等近20個小戲,在現代戲教學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經驗。文訓班首屆主任兼書記楊祺,副主任權賢洲、蘇寶勤(1970—1973);第二屆主任兼書記王愛民、副主任郭云勇、王保易、賈立身(1974—1981)。
戲曲學校階段(1981—1983)
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,百廢俱興,我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,文藝事業日趨繁榮,傳統戲恢復演出。劇團演出人員“青黃不接”的矛盾比較突出。為滿足各演出團體的需求,加速培養演出人員,1981年8月市政府決定,改文訓班為戲曲學校。并撥款征購土地擴大校園,新蓋校舍30多間,購置戲箱、鋼琴等教學設備,辦學條件得到改善。調入一批教師和干部,加強教學和管理工作。將市秦二團原七零級60名學員返校進修,教學以戲曲表演程式訓練為主。1983年底教排了大型秦腔古裝戲《巧縣官》、《花燭恨》、《玉蟬淚》、《楊八姐盜刀》、《瀟湘夜雨》、《卓文君》等,教排大型秦腔現代戲《真與假》、《合家歡》等,小戲《算命記》,傳統折子戲《三岔口》、《打鎮臺》、《斬姚期》、《打柴勸弟》、《連升店》、《三上橋》、《打神告廟》等,這些節目先后獲省演出獎、表演獎。這階段,校長兼書記楊祺,副校長王保易、孫建章、郭學勇。
西安市藝術學校的籌建長達13年。在籌建過程中,堅持了邊籌建、邊教學,從辦學條件、資師隊伍建設方面奠定了基礎,在學校管理、教學工作上積累了經驗。文訓班(戲校)時期遵循著以單一戲曲教學為主,教“樣板戲”;解決劇團青黃不接問題的辦學指導思想,在有限的辦學條件下培養了一批學生,并舉辦訓練班5期,為新疆、寧夏、青海和本省有關劇團培養戲曲演員170多名。文訓班時期共教排教學劇目41個,其中大型秦腔現代戲13個,現代小戲16個;大型古裝戲6個,古裝折子戲8個。在省、市戲曲匯演中先后獲得個人獎64人次。
二、 藝術學校時期(1984—1994)
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,我國政治經濟和文化建設飛速發展、為了適應這種發展的需求,徹底改變過去戲曲團體培訓學院的傳統方法,全面、科學、規范地培養新型文藝工作者,1983年12月省、市政府決定,將市戲曲學校改建為綜合性中等藝術專業學校,將學校列為“振興秦腔基地之一”,主要任務“為市屬演出團體和群眾文化團體輸送合格藝術人才。”學校經過一系列的準備,完成了從單一戲曲教學向綜合性多學科中等藝術專業教學的過渡。教學工作和學校管理走上了正軌。1985年完成了首屆國家計劃任務招生。首屆學生畢業后,1992年學校又面臨任務不足、經費短缺的困難。新的領導班子經過調查研究和一系列的工作,克服了守舊思想,轉變了觀念,確立了“一面向”(面向社會)、“二適應”(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大文化發展需要)、“三多”(多形式、多層次、多渠道)新的辦學思路,使學校有了新的轉機。
西安市藝術學校正式成立后,專業設置由原來單一戲劇專業轉為多學科專業。1985年設置秦腔表演,戲曲音樂、舞臺美術、舞蹈表演等專業,共招生138名。1986年增設兒童?。ㄔ拕。┍硌輰I,招生31名。1992年增設豫劇表演專業,招生40名,1993年與社會力量聯合辦學,招收職教舞蹈班學生50名。1994年校際聯合辦學,招收民間舞表演專業學生44名,美術班招生25名,在校生人數從1992年不到50名提高到1994年底的158名。1995年將增設幼教專業,招收委培生178名,招收秦腔表演專業和戲曲音樂專業計劃生67名,在校生增至500余名。
十年正規辦學,共招收戲曲表演專業4個班,戲曲音樂2個班,舞蹈專業4個班,舞美專業1個班,兒童?。ㄔ拕。I1個班,累計招生407名。
十年來,在多學科教學中,教排秦腔、豫劇傳統戲132多個,實習演出80多個,現代戲近20個;教排兒童劇20多個;舞蹈節目20多個,例如秦腔古裝傳統戲《探》、《三岔口》、《三娘教子》、《盤腸戰》、《趕坡》、《看女》、《洗浮山》、現代秦腔戲《五個女子和一根繩子》、《蓓蕾初放》等;豫劇傳統戲《潘金蓮》、《出府》、《大祭樁》、《三岔口》、《穆桂英掛帥》、《鞭打蘆花》、《三對面》、《斷橋》、《抱印》等;兒童劇《捉拿在逃犯》、《姐妹倆》、《把門開開》、《張三其人》等獲得省、市級演出獎,在西安地區乃至全省頗有影響。
建校來已向社會輸送各類藝術人才275名(含文訓班88名)。這些畢業生參加工作后,多數已成為西安地區藝術工作骨干,有的畢業后經過赴美、英、法等國深造后,已受聘于國外著名樂團,成為高級藝術人才。不少學生在藝術專業團體和群眾文化團體做出了優異成績和貢獻。據不完全統計,畢業生中獲國家級獎的有3人次,大區獎16人次,獲省級獎18人次,獲地市獎67人次。例如戴春榮(七零級戲曲表演專業)獲得了中國戲曲“梅花獎”和“金三角獎”、省級一等獎;任炳漢、郝劫(七零級戲曲表演專業)獲省青年匯演一等獎;侯紅琴、張濤、康亞嬋、賈小紅(八五級戲曲表演專業)等多次獲市級演出獎和“梅花獎”;張燕萍、孫美群、王楚、張英、肖國凡、王茜華(八六級兒童劇表演專業)等多次獲省級電視喜劇小品表演獎。
1983年12月由戲校改為藝校時,有教職工53人,其中教師29人。到1985年首屆招生時,教職工發展到90人,其中教師近60人,到1990年底教職工增至136人,其中教師77人,教輔老師15人。1986—1990年間,陸續調入(分配)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專業人員來校任教。其中有國家一級演員肖玉玲、鄒文林、水袖專家李德富、板胡演奏家王瑞擅等。分配來校任教的大中專學生21人,其中八五級留校生5人,教師的年齡結構、文化層次和專業行當結構更趨于合理。
1985年3月,市文化局黨委任命的第一屆藝術學校的領導班子是:校長楊祺,書記付光和,副校長郭振云、陳廷智、盧愷、副校級巡事員孫建章、郭學勇;1987年12月調整為校長鄒文林、書記付光和,副校長劉養民、原甫民,副校級調研員孫建章、陳廷智;1992年1月調整為校長兼書記陳從周,副校長劉養民,副校級調研員陳廷智。
24年來,各屆領導在建設和發展學校的過程中,歷盡艱辛。為了改善辦學條件,加強師資隊伍建設,提高教學質量,加強學校管理做了不懈的努力。全校師生員工,在校黨支的帶領下,堅持四項基本原則,堅持改革開放,在教學和工作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。1985年以來,學校的基本設施、設備開始了迅速發展,興建了教學樓和教工住宅樓、多功能樓,翻新了食堂、浴室,改裝了供暖設施,創建了電教室、圖書資料室,增添了教學器材、教具、鋼琴等樂器,裝備了實習演出設備等,進一步改善了辦學條件?,F在教師隊伍與1985年前相比,情況也起了很大變化。專任教師中大專以上學歷31人,中專13人;40歲以下36人,占教師數47.4%;41—45歲21人,占教師數27.6%;51—60歲19人,占教師數25%;具有高級職稱16人,具有中級職稱34人。目前以中青年為主的中級以上職稱教師和行政管理隊伍,在學校教學和多項工作崗位上,正在發揮著骨干作用。
學校遵照鄧小平同志關于教育“要面向現代化,面向世界,面向未來”和“不改革就沒有出路”,“發展才是硬道理”等指示精神,結合實際,更新觀念,深化改革。在搞活辦學強化管理,提高教學質量等方面,進行了初步探索和嘗試,實踐中收到了一定的實效。
更新觀念,確立新的辦學思路。八五、八六屆學生畢業后,到1992年由于辦學經費困難,生源范圍受限,招生任務不能落實等原因,學校碰到新的困難。新的領導班子,采取“走出去,請進來”的辦法,經這調查研究,組織討論,提高認識,統一思想等一系列工作,確立了“解放思想,轉變觀念,拓寬渠道,靈活辦學”新的辦學指導思想。以戲曲教學為重點,全方位培養社會文化藝術人才。變單軌制為雙軌制采取多形式、多層次、多渠道辦學,實現了“校團(劇團)掛鉤”、“校際聯合”、“與社會力量聯合”辦學,形成了國家計劃培養,委托培養和各種職業相結合的辦學新格局,扭轉了徘徊不前的被動局面,使學校有了新的轉機。辦學路子越來越寬,專業開設由1992年的2個增加到現在的10個,班級由1992年的4個增加到現在的13個,在校生增加到500多名。
加強教學管理,提高教學質量。各屆領導都把教學質量當做頭等大事來抓。建立了教學管理制度、教學計劃制度、教學記錄、查聽課、教學保障等規章制度,組織觀摩教材、教案展覽,開展評教、評學活動、總結、交流教學經驗、狠抓了多項教學措施的落實。學校在不同階段對教學都有明確要求,制定了《基本功訓練要求》、《因材施教方案》、《加強基本功訓練實施辦法》、《培養尖子人才意見》等措施;對教師實行了“任教目標責任制”、“教學質量獎罰制”;對“高精”課明確“五定”(定人員、定項目、定時間、定標準、定經費),并實行“三檔升降訓練制”。有些重點項目,采取“走出去,請進來”的方法進行強化訓練,從而促進了教學,出了一些有較高水平的教學成果。戲校時期的“回爐”訓練劇目,如《卓文君》、《斬姚期》、《打鎮臺》、《算命記》、等,從編劇、導演、表演技巧、音樂、舞美設計等都有創新。1988年教排的兒童劇《捉拿在逃犯》、《姐妹倆》、《張三其人》等,1990年教排的秦腔《探窖》、《三娘教子》、《看父》等,1994年教排的豫劇《潘金蓮》、《出府》等劇目,都具有較高的教學水平。部分教學劇目參加了省、市匯演、藝術節演出、展覽演出,受到了多次獎勵和社會各界的好評。同時被錄音、錄像,在電臺、電視臺播出,擴大了社會影響。
加強了教學研究工作。學校設立了藝研室、嗓音研究室等教學研究組織,積累資料,掌握信息,為教學當好參謀,加強圖書、錄像資料和藝術教育專業檔案建設,為教學和研究工作提供資料。在嗓音研究方面,為表演專業學生安全渡過變聲期,取得了成果,在社會頗有影響。每年一次的教學研討會,發表教學、管理和思想教育論文、意見和建議;總結、交流教學經驗,推廣新教學法。學校還參加了陜西省中專學校和全國藝術中專教學研討會、經驗交流會等學術活動,曾發表文化課、專業課、教學管理、學生管理等論文11篇。十多年來,先后有36人次創作發表大小劇本22個;改編、移植、整理劇本25個;發表新曲、繪畫47首(幅)、藝術專業教材、教案8篇;學術論文109篇。教師編劇、移植、整理的《卓文君》、《走雪》、《放飯》、《起解》、《殺仇》、《小宴》、《水漫金山》、《三對面》、《二進宮》、《楊門女將》、《連升店》、《探窖》、《三娘教子》、《打鎮臺》、《算命記》、《看女》、《三岔口》、《三滴血》等已被列為學校保留教學劇目。
深化改革,促進學校管理工作。遵照《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》、《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》和文化部《藝術院校建設與改革方案》等有關教育改革文件精神,學校先后制定了《體制改革方案》、《專業職務聘任制實施方案》、《實施細則》、《實施聘任制措施》等。對教職工實行了“年度綜合考核制”、“崗位目標責任制”、“教學組織管理責任制”、“浮動工資制”、;對學生實行了“試讀制”、“改助學為獎學制”、“新生入學軍訓制”、“畢業分配雙響選擇,供需見面”等制度的改革。曾多次由校長、副校長帶隊,前往省內外十幾所兄弟學??疾鞂W習,邀請兄弟學校領導等來校介紹辦學經驗,使教職工開眼界受教育。為了交流經驗,互通信息,增進友誼,促進工作,學校參加了陜西省中專教育學會和中國中等藝術教育學會,參加了學會組織的多種活動。在外事活動中,根據上級的安排與美國、瑞典、日本、越南等外賓和臺灣同胞聯歡演出。1994年美國華盛頓杜克·愛靈頓藝術學校來訪,與我校結為友好學校;1998年美國總統克林頓訪問,我校舞蹈專業學生參與了仿古入城歡迎儀式的表演,受到外事部門的贊揚。通過這些活動,開闊了眼界,鍛煉了師生,擴大了學校在社會的影響。
西安市藝術學校,正在繼續深化內部機制改革,全體教職工在黨總支的帶領下,振奮精神,齊心協力,正朝著教學優質、秩序優良、環境優美的目標前進。
西安市藝術學校歷任領導
![]() 楊 祺 |
![]() 王愛民 |
![]() 高進京 |
![]() 王保易 |
![]() 郭振云 |
![]() 盧 愷 |
![]() 付光和 |
![]() 陳延智 |
![]() 鄒文林 |
![]() 原甫民 |
![]() 劉養民 |
![]() 陳從周 |
![]() 孫 楊 |